提示:本文大约6000字,读完需要15分钟左右。 摘要:开放科学时代,版权风险已成为开放获取出版发展的尖锐痛点,充分发挥区块链的技术特性有助于加强开放获取的版权保护。本文从出版流程的视角分析开放获取存在的版权风险,以P2P组网技术、密码学算法、智能合约等为技术突破口,探讨区块链在开放获取出版版权保护中的优势。结果表明,在去中心化开放获取平台的建设构想基础上,区块链技术在审稿、发行等环节可实现版权保护,从而为数字经济时代加强开放获取版权保护、提高期刊体系治理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传统出版模式下,高昂的订阅费加剧了知识鸿沟,且形成悖论——由纳税人支持产生的科研成果,纳税人仍需支付订阅费才可获取;在信息技术革命的驱动下,科学成果出版范式的转变——开放获取应运而生[1]。自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发布以来,各国通过不同路径推进开放获取, SCOAP3 联盟 [2]、 Horizon2020 计划[3]、S计划[4]等国家层面的战略联盟相继出台。然而,开放获取出版在促进学术界交流与对话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版权风险。 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区块链是最有潜力触发第5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有望重塑人类社会活动形态[5]。区块链将社会系统中双边互信或建立中央信任机制演化为多边共信、社会共信,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和权力进行信用共建[6],为解决实体间的信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数字货币长期面临的拜占庭将军问题[7]以及双重支付问题[8]。区块链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存储、认证各种信息,在出版领域及开放获取资源建设方面也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部分学者就此进行了探究,例如,刘一鸣等人[9]从获权、维权和用权3个维度进行剖析,提出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巩固学术版权屏障,避免版权利益流失。孙婧[10]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在科技期刊数字版权的版权登记和防止侵权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孔繁超[1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开放获取资源建设,研究并设计了资源管理系统框架。 综合已有研究,区块链在期刊版权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期刊领域,包括版权保护、期刊治理、侵权维护等,但是在版权风险较高的开放获取领域的应用研究不足。鉴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潜力,本文聚焦于区块链在开放获取版权保护的应用,主要阐释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开放获取的版权风险有哪些方面?二是区块链技术在开放获取的版权保护中的技术优势以及应用场景是什么?三是区块链实现开放获取版权保护的应用策略是什么? 1 开放获取的版权风险 1.1 开放获取的版权 开放获取与传统出版的本质区别在于文献获取方式。传统出版模式下,读者以向出版商订阅的方式获取文献,而开放获取模式下,读者可以免费获取文献。开放获取出版涵盖 自我存档(self-archiving) 以及 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ess journal ) 两种方式(也有学者将这两种形式称为 绿色OA 与 金色OA ),前者实现路径主要有开放仓储库、预印本平台等,后者主要通过开放获取平台实现。出于学术优先权的考量,出版商会干涉版权人作品开放获取的形式,如Cell Press禁止作者存储预印本。预印本未经同行评议,因此应用不如开放获取平台广泛。开放获取出版流程及利益相关方如图1所示。 学界对开放获取出版版权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开放获取场域下的作品不等同于公共领域作品,也不等同于《著作权法》所规制的合理使用范围,更不是没有版权。《耶鲁大学版权政策立场》规定学者对版权的持有形式为全部转让给出版商、部分转让给出版商、全部保留且部分授权给出版商3种[12]。基于开放获取定义进行推演,版权人放弃了作品的财产权,授予出版商首次出版的排他性权利以及出版过程中涉及的非排他性的其他权利,且作品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直接无条件授予作品使用者,其版权构成不属于以上3种的任何一种。因此,现行《著作权法》尚未体现互联网场域下司法实践对开放获取的需求。实践中,开放获取所依赖的往往是并不具备法律效益的各种协议,如知识共享协议等,管控难度较高。 1.2 流程视角下开放获取的版权风险 开放获取的校对环节仅针对已经录用的稿件,版权一般不再作为考察内容,因此,本节以预印本平台、审稿、发行以及开放获取平台4个环节为版权风险考察视角。 (1)预印本环节:侵权者优先发布科研成果成为主要风险,且侵权行为缺乏有效的发现路径。预印本平台的版权条款简单,约束力不足,一旦发生侵权,版权人学术优先权会被盗用。若科学性不足的科研成果被侵权复制,开放获取反而促进了 错误科研成果 的传播。当前,通常是版权人再次撰写论文时偶然检索到侵权论文才发现侵权行为,而检索文献的数据库通常以传统期刊数据库为主,因此预印本平台的侵权更难被发现,且由于维权过程的烦琐及取证困难,部分权利人选择放弃维权。 (2)审稿环节: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指标单一,无法防范 改写论文 的侵权行为。期刊编辑部采编平台的查重系统,基于 复制比 这项指标,对于 转换语句 的侵权行为,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且期刊查重系统的检测范围一般不包括预印本平台,因此侵权文章极有可能通过查重系统进入同行评议环节。论文发表有周期,编辑部和评议人在审理侵权文章时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包含那些在编校过程中的成果,因此,如果侵权文章抄袭的科研成果处于编校环节,那么评议人也很难发现侵权行为。 (3)发行环节:主体利益挤压加剧版权风险,不完全契约风险被放大。传统模式下,出版商取得作者的部分版权后,通过订阅的方式,获得可观收入[13],甚至是全部财务利益 [14]。开放获取模式下,出版商失去订阅收入,又要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开放获取平台的服务,收益链条几乎断裂,如英国伦敦的生物医学中心(BMC),即便通过论文处理费、举办会议等多种方式获取资金,依然难以盈利,最终被施普林格收购 [15]。少数出版商在利益挤压下,甚至选择消极策略获益(如掠夺性期刊),版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开放获取中,科研成果传播费用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版权人经济利益直接受损,与《著作权法》中对财产权的规制存在矛盾,在难以避免的有限理性及交易成本作用下,不完全契约风险被放大。 (4)开放获取平台:获取文章技术门槛变低引发低成本侵权,协议灵活多样,增加管控难度。开放获取模式下,基于物联网不限时间、地点、方式的泛在接入特点,实体可以按照条款通过物联网从开放获取平台获得论文,无须承担任何费用。技术使用门槛的降低,使得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更加便捷、隐蔽。开放获取涉及的版权让渡方式以及协议都更为多样,这对版权管理造成一定困扰,容易诱发再利用过程中的混乱,触及版权风险。此外,法律制度框架缺乏对开放获取出版的侵权认定,导致侵权人存在侥幸心理、版权意识薄弱,版权生态 熵 值变大,风险提升。 2 区块链在版权保护应用中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场景 开放获取的校对环节仅针对已经录用的稿件,版权一般不再作为考察内容,因此,本节以预印本平台、审稿、发行以及开放获取平台4个环节为版权风险考察视角。 (1)预印本环节:侵权者优先发布科研成果成为主要风险,且侵权行为缺乏有效的发现路径。预印本平台的版权条款简单,约束力不足,一旦发生侵权,版权人学术优先权会被盗用。若科学性不足的科研成果被侵权复制,开放获取反而促进了 错误科研成果 的传播。当前,通常是版权人再次撰写论文时偶然检索到侵权论文才发现侵权行为,而检索文献的数据库通常以传统期刊数据库为主,因此预印本平台的侵权更难被发现,且由于维权过程的烦琐及取证困难,部分权利人选择放弃维权。 (2)审稿环节: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指标单一,无法防范 改写论文 的侵权行为。期刊编辑部采编平台的查重系统,基于 复制比 这项指标,对于 转换语句 的侵权行为,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且期刊查重系统的检测范围一般不包括预印本平台,因此侵权文章极有可能通过查重系统进入同行评议环节。论文发表有周期,编辑部和评议人在审理侵权文章时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包含那些在编校过程中的成果,因此,如果侵权文章抄袭的科研成果处于编校环节,那么评议人也很难发现侵权行为。 (3)发行环节:主体利益挤压加剧版权风险,不完全契约风险被放大。传统模式下,出版商取得作者的部分版权后,通过订阅的方式,获得可观收入[13],甚至是全部财务利益 [14]。开放获取模式下,出版商失去订阅收入,又要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开放获取平台的服务,收益链条几乎断裂,如英国伦敦的生物医学中心(BMC),即便通过论文处理费、举办会议等多种方式获取资金,依然难以盈利,最终被施普林格收购 [15]。少数出版商在利益挤压下,甚至选择消极策略获益(如掠夺性期刊),版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开放获取中,科研成果传播费用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版权人经济利益直接受损,与《著作权法》中对财产权的规制存在矛盾,在难以避免的有限理性及交易成本作用下,不完全契约风险被放大。 (4)开放获取平台:获取文章技术门槛变低引发低成本侵权,协议灵活多样,增加管控难度。开放获取模式下,基于物联网不限时间、地点、方式的泛在接入特点,实体可以按照条款通过物联网从开放获取平台获得论文,无须承担任何费用。技术使用门槛的降低,使得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更加便捷、隐蔽。开放获取涉及的版权让渡方式以及协议都更为多样,这对版权管理造成一定困扰,容易诱发再利用过程中的混乱,触及版权风险。此外,法律制度框架缺乏对开放获取出版的侵权认定,导致侵权人存在侥幸心理、版权意识薄弱,版权生态 熵 值变大,风险提升。 2.1 基于P2P网络技术的版权登记 我国《作品自愿登记实行办法》要求作者携带相关材料去版权局进行登记,审核时间为一个月。互联网时代,出版领域作品数量多、周期短,现行的版权登记可操作性不强,管理不便。区块链采用P2P组网方式,所有节点以扁平式拓扑结构相互连通,拥有完全相同的数据副本,均承担网络路由任务,个别节点的损坏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交易可靠便捷。在该技术框架下,版权人可将作品版权信息封存于区块,在共识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算力比拼获得记账权的节点并将其链接到区块链,全网广播验证,完成版权登记,时间戳、哈希值成为版权标志,无须第三方认证机构背书,便捷且过程可追溯。美国公司Pryor Cashman推出的数字产品交易平台 Monograph ,核心就是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数字资产登记。 2.2 基于智能合约的版权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版权协议,签订过程繁琐,需要多方协商,执行效率低。智能合约是部署在区块链系统上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由代码进行定义并且强制执行,能够自足获取资源,不依赖单个服务器,而是通过网络节点自动运行 [17],是实现区块链灵活编程和操作数据的基础。其存储内容包括预定义的若干状态、转换规则、触发条件以及指定情景下的应对动作等,交易无须第三方介入。Amol Thakre等人 [14] 探究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出版模型,指出智能合约可以应用于解决传统出版模式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各方相关的利益都可以写入智能合约,合约自动执行,保证了过程的透明可靠。2017年上线的,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牵头搭建的微电影区块链版权(交易)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合约提升了版权流转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打击了侵权行为。 2.3 基于密码学算法的版权记录 版权流转引发的版权溯源过程往往费时费力,区块链技术可以推动版权溯源的进步,并为后续维权打下技术基础。密码学算法是区块链技术安全性的基础,主要包括哈希算法、非对称加密等。前者可以将任意长度的文本通过映射形成固定长度的字符串,具有不可逆性以及抗碰撞性,区块链多采用双SHA256哈希函数,即任意长度的文本经过两次哈希运算后转化为256位(32字节)的二进制数字。后者则通过一对密钥(公钥和私钥)加密数据,公钥加密的数据只有对应的私钥才可解密,反之亦然,且无法根据公钥推算出私钥,从技术层面满足了安全性需求及所有权验证需求。因此,所有版权信息均可被记录,且可追溯。如,美国技术公司布洛凯平台(现更名为Binded)实现了作品、时间戳与版权证书的结合,并依据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声明作品的所有权。 3 区块链技术在开放获取版权保护中应用策略分析 中心化管理机制 在版权生态中的核心功能日益弱化, 点对点信任机制 在推动版权管理变革性创新中的作用凸显。本文提出 去中心化开放获取平台 (以下简称 平台 )建设构想,鼓励科研生命周期进一步开放。学术编辑对 版权清晰 的论文进行预印本发布,因此,预印本平台不再单独进行应用策略分析。 3.1 去中心化开放获取平台的建构 随着技术的发展,区块链个别模块弱化,新的模块不断产生。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斯雪明将区块链用网络层、交易层、共识层、应用层4个模块表述[18];刘敖迪 [16] 则描述为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应用层。综上,本文拟定框架如表1。数据层以时间戳、哈希算法、非对称加密等为技术支撑,存储所有不可篡改的科研成果信息;网络层以P2P组网技术为基础,构建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交易层和共识层以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为基础,在强大算力的保障下完成交易及验证;应用层体现了不同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具体涉及内容创作、同行评议、三审三校以及编辑加工等。此外,考虑到应用场景,平台有两项个性化设置,一是强大的编辑器,如Markdown编辑器 [19];二是为实现版权信息可追溯,用户客户端需嵌入版权信息查询入口。平台具体运行需要出版商、预印本平台、开放获取平台联合区块链技术公司共同完成。 3.2 审稿环节:密码学算法可视化版权生成 版权人通过注册成为平台使用者,将写作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科研成果不定期上传至平台,完成上链并封装于区块,科研成果数据通过哈希运算过程存于区块体的Merkle树,获得记账权的节点将新区块连接到区块链,并在区块头中加盖时间戳。同时,节点生成公钥和私钥,作者可以通过私钥将数据加密完成数字签名;学术编辑可以通过授权获取公钥信息,解密数据,查看作者写作全流程;由此,在科研生命周期开端便保证了成果的原创性,即版权生成可视化。与此同时,评审专家的评审过程也可以通过区块链完成,一方面保证了评审过程可视化,另一方面打破了作者、评审专家、学术编辑间的协作壁垒。查看文章写作过程可以从源头杜绝学术不端问题,解决了开放获取中低成本侵权以及学术不端检测指标过于单一所引发的版权风险。进一步地,学术编辑对版权清晰的科研成果进行预印本发布,解决了预印本平台版权条款相对简单的问题。此外,平台可根据作者科研成果版权的具体情况为作者建立学术声誉档案,并赋予具体数值,助力版权保护(见图2)。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加盖时间戳的内容,必须尊重相关隐私法律条款。 3.3 开放获取环节:P2P组网技术完成版权登记,智能合约简化版权管理 在P2P组网技术框架下,平台用户任何活动痕迹都将被永久记录且不可篡改,平台将版权信息通过哈希算法转化成字符串存于区块,在共识机制作用下获得记账权的节点完成上链,进行版权登记,生成版权证书发送至版权人。通过时间戳、Merkle树根值可追溯到任意一项版权记录。获得授权的平台用户利用公钥对论文进行查看,节点的查看轨迹可追溯,一旦发生侵权,可迅速确认 可疑节点 ,根据时间戳完成追溯,杜绝侵权人用 转换表达方式 等低技术手段躲避期刊查重系统的行为。此外,平台以用户的科研成果为基准,全网匹配、识别相似作品,追踪相似作品的版权信息,如遇侵权事件,生成侵权明细并第一时间发送给版权人,将侵权事件由 被动发现 变为 主动追踪 ,提升版权保护意识,同时也可缓解发现侵权路径过于单一的问题。需要补充的是,全网匹配结果需编辑进行最终把控,避免侵权的过分认定。此外,平台和用户、平台和出版商等主体间可通过智能合约订立版权协议,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解决了由于开放获取协议灵活多样而导致版权管控难的问题,如图3所示。 3.4 发行环节:智能合约弥补不同主体利益损失,缓解不完全契约风险 基于代币经济学理论,平台可根据文章开放获取数据,给予作者货币奖励,构建一个稳定、透明的交易系统,货币可以是普通的货币、虚拟货币,或者是学术声望值,弥补版权人经济利益的同时吸引更多作者,提升论文处理费收入、补偿出版商失去订阅费的损失并为其提供基于数据的选题参考,缓解不完全契约风险。正如劳伦斯·莱斯格提出的 代码即法律 [17],针对《著作权法》无法有效规制的部分,各主体可以利用智能合约通过程序代码模拟法律合同,协商解决。如,智能合约中规定出版商利润超过某限定值后,则改变向平台支付费用的方式,在传统合同制式执行中,利润计算等细节无法透明,违约判定较为困难。在智能合约语境下,规定约束条件后,决策自动进行,如出版商违约,则节点验证失败,平台将停止该出版商期刊的开放获取服务。所有交易由代码负责,公正且透明。此外,对于非单一作者的论文,平台设计一个多重 签名钱包 [19],需多位作者授权后,文章才可进行开放获取,且产生的利益分配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存于区块,收益分配由代码完成,避免作者群体可能存在的版权博弈。 4 结语 如今,开放获取正在以一种不可逆的态势迅速发展,通过合法渠道进行存储的在线出版物中,可以免费访问的比例几乎达到50% [20]。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去信任机制的且具备普适性的技术框架,将被扩展应用到越来越多的新领域。在智慧时代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在促进开放获取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智慧利用方面将大有作为 [21]。 去中心化开放获取平台 可从审稿、发行、开放获取不同流程环节缓解版权风险。区块链在出版领域已有相关应用,如安存、墨链、版权印等。至于与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融合应用,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对此,开放获取平台、出版商应主动布局,加快区块链技术的试验和应用,为版权保护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大鹏. 开放的科学更 科学 [N]. 光明日报,2016-09-02(10). [2] 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 国外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1):36-43. [3] All European scientific articles to be freely accessible by 2020 [EB/OL]. [2017-02-11][2020-02-28]. https://english. eu2016.nl/latest/news/2016/05/27/all-european-scientificarticles-to-be-freely-accessible-by-2020. [4] Revised Plan S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ation guidance[EB/OL]. [2018-09-4][2020-02-11]. https://www. coalition-s.org/ principles-and-implementation. [5] 袁勇,王飞跃. 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 自动化学报,2016,42(4):481-494. [6] 汤道生,徐思彦,孟岩,等. 产业区块链:中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7] FAN J,YI L T,SHU J W.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ies of Byzantine system[J]. Ruan Jian Xue Bao/ Journal of Software,2013,24(6):1346-1360. [8] DWYER G P. The economics of bitcoin and similar private digital currencie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5(17):81-91. [9] 刘一鸣,蒋欣羽.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出版版权屏障研究[J]. 编辑之友,2018(8):95-99. [10] 孙婧. 科技期刊数字侵权与现状保护:区块链技术可行性初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0):1000-1005. [11] 孔繁超. 基于区块链的开放获取资源建设与管理[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5):153-158. [12] 孙静. 开放存取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 数字图书馆,2006(9):54-59. [13] GYORGY B,MICHELE M B,BEATRICE H,et al.Scientific authors in a changing world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20,133(1):26-31. [14] THAKRE A,THABTAH F,SHAHAMIRI S R,et al. A novel block chain technology publication model proposal[J]. Applied Computing and Informatics,https:// doi.org/10.1016/j.aci.2019.10.003. [15] 赵文义. 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生成逻辑与发展演化[J]. 编辑之友,2020(9):39-42. [16] 刘敖迪,杜学绘,王娜,等. 区块链技术及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J]. 软件学报,2018,29(7):2092-2115. [17] 黄龙. 区块链数字版权保护:原理、机制与影响[J]. 出版广角,2018(23):41-43. [18] 斯雪明,徐蜜雪,苑超. 区块链安全研究综述[J]. 密码学报,2018(5):458-469. [19] 张岩,梁耀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数字出版平台研究[J]. 出版科学,2017,25(6):13-18. [20] PIWOWAR H,PRIEM J,LARIVIERE V,et al. The state of OA:A large-scale 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Open Access articles[J]. PeerJ,2018(6):4375. [21] XU C,WANG K,GUO M. Intelligentre source management in block chain-based cloud data centers[J]. IEEE Cloud Compu-ting,2018,4(6):50-59.
区块链在开放获取出版版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版权登记去哪里办理广东手机壳设计版权登记湖北字体版权登记鞋类版权申请照片作品版权申请